绵阳市乡村振兴局
不忘初心使命,为群众办实事
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,是“十四五”规划开局之年,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。今年以来,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”重要论述精神,按照中央、省委和市委部署,严格落实“四不摘”要求,坚决做到思想不乱、工作不断、队伍不散、干劲不减,弘扬脱贫攻坚伟大精神,扎实推进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。
(一)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。一是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。坚持每月实时监测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收入、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巩固情况,做好综合分析研判和动态管理,多举措帮扶补齐短板。二是定期集中排查机制。组织9个县(市、区)乡村干部、帮扶干部等1.6万人次开展农户全覆盖集中排查,新增监测对象441户1061人(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34户333人、边缘易致贫户195户436人、突发严重困难户112户292人)。截至今年8月底,全市纳入国家防返贫监测系统监测对象2164户4849人,已经消除风险1722户3795人(其中脱贫不稳定户473户1036人、边缘易致贫户1249户2759人),尚未消除风险442户1054人(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40户349人、边缘易致贫户174户378人、突发严重困难户128户327人)。三是综合施策精准帮扶机制。根据监测户风险类型因户精准施策,针对性落实就业、产业、医疗、教育和兜底保障等综合帮扶措施,及时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,消除致贫返贫风险。对政策范围难以解决的风险,充分发挥好致贫返贫预警应急处置基金作用,全市累计建立基金2214万元,累计使用795万元、惠及7040人次。
(二)助力脱贫人口增收发展。一是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。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、省内帮扶等机制,促进脱贫劳动力有序外出、平安返岗、切实稳岗。培育壮大扶贫车间、支持返乡创业带动就近就业。截至目前,全市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83608人、达到2020年的102.7%,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8560人。围绕市“6+10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加快脱贫地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,着力发展“川猪”等特色优势产业,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,同步深化消费帮扶,促进产业增收。已建成“消费帮扶”专馆5个、专区32个,认定扶贫产品834个、供应商家112家,今年以来脱贫地区产品销售额达6.7亿元。二是加强小额信贷管理及风险防控。加强优化后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宣传,充分满足脱贫人口及边缘易致贫户信贷需求,大力支持发展生产稳定增收,同步加快贷款清收进度。今年1-8月,全市新增贷款1134.58万元。三是抓好资金争取和项目安排。加大对上级财政资金争取力度,已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.01亿元。围绕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、乡村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等,安排2021年巩固脱贫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项目2290个、预算总投资34.5亿元。
(三)探索乡村振兴之路。一是深入开展专项调研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重点关注,今年6月,市乡村振兴局组成调研组与县级同步开展调研,抽取样本乡镇33个,走访行政村50个,访谈干部218人,访谈群众300人,查看扶贫车间、产业帮扶、厕所改造等项目245个,摸清了基层情况,收集了干群工作意见建议。二是认真摸排确定重点帮扶村。按照县落实、市审定、省指导的原则,以县为主体,分级负责、有序摸排,将脱贫村、重点生态功能区覆盖村、重大工程项目区覆盖村、传统历史文化村和掉边掉角边缘村为重点关注对象,综合考虑多种因素,除涪城区以外的8个县(市、区)共确定重点帮扶村94个。三是开展“听音问廉绵州行”活动。今年10月走访乡村振兴系统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家庭、监测对象、普通农户,了解基层对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评价,建立主动收集群众诉求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常态化工作机制,切实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。
(四)加强东西部协作。市乡村振兴局把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深入贯彻全省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调度会议精神,进一步落实好浙川东西部协作“百日攻坚”行动部署,带队到平武县、北川县调研督导东西部协作工作。目前,衢绵两市已签订《深化衢绵东西部协作和交流合作框架协议》;市、县两级主要领导等带队频频互动,今年衢绵互访已达129人次;衢绵学校结对45所,镇乡结对79个,村村结对34个,村企结对97个;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43期,培训农村劳动力2008人次,帮助我市农村劳动力到浙江省就业1179人;引导落地投产企业数14家,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20人;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帮助我市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6705人;今年7800万元帮扶资金已拨付到位,“2021年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计划”已印发实施,涉及的29个项目已全部开工。